附近100块钱3小时_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联系,微信附近100块,51栖凤楼茶楼论坛最新消息

您当前位置:中国文明网首页
董国良:40余年竹编“守艺人”,匠心传承践初心
来源: 责任编辑:王 勇 日期:2024-10-10

    一个偶然的机会,在盘州市双凤镇遇见当地知名的年近六旬的董国良师傅,目睹他的编织技艺,感受竹编文化的魅力。一系列的动作和流程已重复了40余年,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。 

  

  正午时分,董国良师傅正坐在竹编店前埋头削着竹条,只见他挥动着砍竹、破篾、修,精准地劈入每一根细长的竹篾,利落斩出更多、更细、更薄条,片犹如一条条彩带在他遍布老茧的手中飞舞,时而穿插,时而扭变,时而快速,时而缓慢,张弛有度,虚实结合,富有节奏感,一个提篮产品终于编织完成。这些竹编产品将销往盘州市内外市场,因经久耐用,深受各地群众青睐。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具,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,一种浓浓的乡愁。  

 

  16岁初中毕业后就跟父亲学竹编,至今一直没有间断过,主要编织背篓、提篮、箩筐、簸箕、筛子等家用竹品。目前,边织边销售,也一些产品储备,以店面零售为主,也有客户通过电话、微信等方式来订制,每月销售收入6000元左右。竹子主要来源于西冲等地,自家也种植一些。我的竹编手艺是祖传的,不知道已经传承了多少代,儿子有想学的意念,能将这个手艺传承下去就更好了。”他一边织一边说。 

  

   盘州境内竹海、坪地、双凤等地像董国良师傅一样靠竹编手艺养活一家人的篾匠艺人很多,他们坚守初心,以一竹一丝一匠心默默传承着这一项非遗”文化,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让其熠熠生辉、源远流长。 

   

 

  据史料记载,竹编是中国古代工艺利用最早、用途最广、影响最深远的竹制品之一,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,早在六七千年前,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用竹子编织器具,随着历史的演进,竹编技艺逐渐发展成熟,代代相传至今。2008年6月,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 

  (通讯员 吕文春 报道) 

  一审:王 勇 张映娟 

  二审:许 丹

  三审:易 俊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  

中共盘州市委员会宣传部 精神文明办 主办
(建议使用1280×720分辨率 IE8.0以上版本浏览器)